作为一名长期关注AI开源生态的产品经理,我见证了Dify在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上的巨大贡献。但在过去半年的实践中,我也注意到一个现象:当开发者和企业试图将Dify应用于更复杂的真实业务场景时,往往会遭遇功能瓶颈。比如细粒度的权限管理、本地模型的完整支持、模型微调能力,以及科学的模型评测体系——这些在企业级应用中至关重要的需求,开源版Dify都无法充分满足。
直到最近,我发现了一个在GitHub刚开源不久的项目:LazyCraft。体验下来,它就像是专门为了补齐这些空白而设计的。
项目概览
LazyCraft是一个开源的AI Agent应用开发与管理平台,由商汤基于其开源框架LazyLLM构建。

与Dify强调"快速上手"的定位不同,LazyCraft的设计思路更偏向"企业级完整性"——它提供了一个功能闭环的系统架构:
- 应用搭建:可视化编排界面(23个功能模块)
 - 知识库管理:多种向量库支持、自定义RAG策略
 - 模型层:本地模型管理、数据集管理、模型微调、推理服务
 - 工具集成:支持本地和远程MCP工具
 - 团队管理:多租户、多工作空间、细粒度权限控制
 - 质量保证:模型评测、日志记录、费用统计
 
这意味着从数据准备、模型定制、应用开发到监控运维,整个链路都可以在一个平台内闭环完成。
核心功能
1. 企业级多租户与权限管理
这是LazyCraft相比Dify最直观的差异点。
传统开源Agent平台在权限管理上往往是"缺席"的状态,只有企业版才会补齐。
LazyCraft则直接在开源版中实现了:
- 多工作空间隔离:可为不同部门或团队创建独立工作空间
 - 三层权限模型:只读(查看使用)、读写(编辑创建)、管理员(完全控制)
 - 资源配额管理:为工作空间分配存储和GPU算力配额
 - 审计日志与费用统计:追踪用户操作和资源消耗
 
这套机制完全可以支撑团队内的应用隔离(如实习生只能使用已发布应用,业务部门只能访问相关知识库)。
对于想在企业内部推广AI应用的组织而言,这是绝对的刚需。
2. 本地模型微调与完整的模型生命周期管理
这可能是LazyCraft最具竞争力的功能。
它将模型微调从"专家工具"转变为"平台内置功能":
- 数据集管理:支持从ModelScope等平台直接下载或本地上传数据集
 - 模型管理:支持从HuggingFace、ModelScope加载,或导入本地模型文件
 - 微调工作流:提供简化的微调界面,包含预设参数支持
 - 模型评测体系:支持人工评测和AI评测两种模式,在同一数据集上进行盲测对比
 
这个功能闭环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:企业可以基于自有数据持续优化模型,而不是被限制在调用云端API的被动地位。
对于有数据隐私要求或深度定制需求的企业,这是战略级别的能力。
3. MCP工具集成(支持本地和远程)
LazyCraft在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支持上的完整度令人印象深刻:
- 接入方式多样:支持远程SSE和本地STDIO两种方式(很多大厂平台仅支持远程)
 - 工具测试机制:接入后需逐一测试每个MCP工具,发布前有严格的质量把关
 - 本地IDE创建:支持在平台内直接编写自定义工具(这是Coze线上版才有的能力)
 
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灵活扩展Agent的能力,既可以使用社区现成的MCP工具,也可以快速定制企业专有工具。
4. 应用搭建与编排
LazyCraft提供了23个功能模块(相比Dify的16个),涵盖:
- 基础组件:输入、输出、条件判断
 - AI能力:LLM调用、Embedding、向量检索
 - 工具调用:MCP工具、API调用、代码执行
 - 高级特性:Prompt管理、脚本管理、循环控制
 
每个模块的配置选项都相当齐全,整体的应用搭建能力不逊于商业平台。
安装部署
LazyCraft采用Docker Compose方式部署,流程相对标准化:
基础部署(3步):
# 第一步:克隆代码
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LazyAGI/LazyCraft.git
cd ./LazyCraft/docker
# 第二步:启动服务(需要Docker环境)
docker-compose up -d
# 第三步:访问服务
# 浏览器打开 http://127.0.0.1:30382
# 默认账号:admin | 默认密码:LazyCraft@2025

注意事项:
- 整个系统包含13个服务/容器,镜像总体积较大(cloud-service单独约34GB),首次部署需要充足的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
 - 若需要使用本地模型和微调功能,需要在docker-compose.yml中解开cloud-service的注释配置
 - 建议在本地或内网环境部署,以充分发挥隐私保护和定制化的优势
 
应用场景分析
基于上述功能特性,LazyCraft的适配场景包括:
| 应用场景 | 关键需求 | LazyCraft的适配度 | 
|---|---|---|
| 个人开发者/Demo快速验证 | 易用性、快速上手 | 可用,但非最优(Dify更轻量) | 
| 企业内部团队协作 | 权限隔离、多人管理 | 优势明显 | 
| 数据隐私要求高的组织 | 本地部署、完全掌控 | 完全满足 | 
| 需要模型定制化的场景 | 微调、评测、迭代 | 业界领先 | 
| 工业级Agent应用落地 | 完整的工具链、质量保证 | 全面支持 | 
与Dify的对比维度
| 维度 | Dify | LazyCraft | 
|---|---|---|
| 定位 | 降低门槛,快速上手 | 企业级完整性 | 
| 权限管理 | 基础(开源版缺失) | 完整的多租户体系 | 
| 模型微调 | 不支持 | 内置完整工作流 | 
| 模型评测 | 简单对比 | 科学的盲测体系 | 
| MCP支持 | 有限 | 本地+远程双支持 | 
| 应用模块数 | 16个 | 23个 | 
| 部署复杂度 | 轻量 | 中等(需更多资源) | 
| 适合人群 | 个人开发者 | 企业和深度定制需求 | 
总结
从我的观察来看,AI Agent平台的发展正在经历两个浪潮的交替:
第一波浪潮(Dify代表):核心是降低门槛,让更多人能用上AI应用。这波浪潮已经成功了——Dify的高Star数和广泛应用就是证明。
第二波浪潮(LazyCraft的方向):核心是企业级实用性。它不再满足于"让你能用",而是把从数据到模型、再到应用的完整掌控权交还给开发者和企业。这意味着:
- 数据是资产,而不是消耗品
 - 模型是可定制的,而不是固定的
 - 应用是可迭代的,而不是一成不变的
 
我有一个观点:当大模型的能力发展遇到天花板后,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"用了哪个最强大模型",而是"拥有多大规模、多高质量的自有数据集,以及多强的模型微调和应用快速迭代能力"。
从这个角度看,LazyCraft提供的"数据投喂→模型孵化→应用集成"全链路闭环能力,可能会成为未来企业AI战略的新基建。
如果你的团队正在考虑:
- 在内网环境部署AI应用平台
 - 对模型有深度定制需求
 - 需要完整的团队协作和权限管理
 - 想要掌控从数据到应用的全链路
 
那么LazyCraft值得你花时间深入了解。
项目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LazyAGI/LazyCraf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