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,我想从产品实践的角度,分享六大Agent趋势背后的核心变化,以及这些趋势如何启示我们更好地构建未来产品。
六大AI Agent趋势
趋势一:DeepResearch Agent
从任务执行者到拆解整合专家
过去,大多数Agent模式是 接收任务 → 自己执行到底。而现在,DeepResearch Agent引入了一位“Manager”,负责拆解任务(如文献调研、数据校对、图表制作、摘要撰写)并派发给多个子Agent执行,再统一监督和整合结果形成报告。这种Orchestrator–Workers结构,提升效率显著。Anthropic内部数据显示,Claude Opus 4作为主Agent配合若干Sonnet 4子Agent,能在内部研究评估中,比单一Agent方法提升 90.2% 的表现 ﹙Claude Opus 4 领导 + Sonnet 4 子Agent体系为基础多Agent系统﹚。
在产品设计中,这提示我们——当任务复杂度提升时,不如让产品架构像“组织协作”,而不是把能力都堆给一个“超级Agent”。
趋势二:Coding Agents
AI构建软件团队,而不是单打独斗
单个Coding Agent能写函数、修Bug,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仍需求各角色协作。未来趋势是:
-
产品经理Agent:理解需求、产出PRD;
-
架构师Agent:设定技术架构与选型;
-
程序员Agent:编写代码;
-
测试Agent:写单元测试/集成测试;
-
运维Agent:负责部署监控。
这样的AI Agent团队能够端到端交付整个软件项目,不再仅仅是“高级代码补全工具”,而成为真正的“AI团队助手”。
趋势三:CUA
让桌面成为可编程Agent环境
我们常希望Agent能控制电脑。此前的单一Agent模式学习成本高、不稳定。更优方式是训练领域专家Agent:
-
Excel Agent擅长表格;
-
Photoshop Agent处理图像;
-
浏览器Agent负责在线操作。
复杂任务时,“总管Agent”会按流程调用这些专家Agent完成任务。这种分工形式更贴近真实产品架构:不同模块各司其职,最终由主流程串联。
趋势四:Agentic RAG
超越问查答,引入“反思”闭环
传统RAG是典型的问-查-答流程,AI并不能判断信息准确性。Agentic RAG则建立下列闭环:
-
查询Agent生成多个检索Query;
-
检索Agent并行搜集信息;
-
评估Agent判断信息质量,若不足要求Query重写;
-
总结Agent整合高质量信息生成答案。
这一流程具备“规划—执行—反思”的能力,大幅增强信息可靠性。在产品层面,可视作智能信息处理系统的一个标准范式。
趋势五:Agent Protocols
让AI“说同一种语言”
协作Agent激增后,需要统一沟通协议,如TCP/IP对互联网的意义一样。OpenAI的MCP、Google的A2A等 Agent Protocols 正在尝试建立:
-
Agent发现(Discovery)
-
任务分派(Task Assignment)
-
数据交换(Data Exchange)
对产品经理而言,设计时必须预留“Agent对Agent”的沟通接口和治理规范,这将是多智能体系统可扩展的关键。
趋势六:Voice Agents
语音不只是助手,而是主动队友
未来驾驶或生活场景中,语音Agent不只是被动回应,而是协同行动。例如:
-
感知Agent接收语音理解意图;
-
导航Agent规划路线;
-
通讯Agent处理电话/消息;
-
娱乐Agent负责音乐播放。
它们共享上下文、主动服务,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情境智能”。产品上要聚焦“协作式语音体验”,而非单一任务响应。
多Agent协作架构
微软和Anthropic提出多Agent协作有五种核心编排模式,我结合产品管理的角度,分享一下我的理解;
Sequential Orchestration(串行编排)
如“编写 → 审查 → 润色”流程,适用于线性任务。产品上可简化为流水线式任务状态推进。
Concurrent Orchestration(并行编排)
多Agent同时从不同视角处理同一任务,再汇总结果。如从技术、商业、创意角度并行生成,让最终输出更全面。
Group Chat Orchestration(群聊协作)
多Agent在共享对话中协作,由聊天管理器协调,非常适合头脑风暴、复杂决策。产品原型上类似多人协作编辑,可应用于AI Brainstorm工具。
Handoff Orchestration(动态移交)
任务根据需求在Agent间流转,每个Agent可判断是否继续自己处理或移交给更合适者。适用于复杂客户服务场景,类似“智能工单路由”。
Magnetic Orchestration(自组任务协作)
针对开放式、无预设解决方案的问题,Manager Agent动态创建任务列表并组织专家Agent协作。用于复杂问题拆解流程,相当于“智能项目管理助手”。
Agent自治等级
华盛顿大学提出AI自治五级,不关注能力,而聚焦人机角色关系:
-
L1 操作员(Operator):人类完全控制,AI执行单步建议。
-
L2 协作者(Collaborator):人机协同,多轮互动。
-
L3 顾问(Consultant):AI主动规划与执行,人类提供反馈。
-
L4 审批者(Approver):AI几乎独立,仅在关键点寻求人类批准。
-
L5 观察者(Observer):AI完全自主,人类仅作监督并有紧急停止按钮。
我觉得从产品设计角度,应明确系统默认自治级别,并设计相应的控制开关与监控机制。
企业落地Agent
Grammarly 推出多个AI写作Agent,覆盖查原文、逻辑评价、受众预测等功能,嵌入写作流程中。
OpenAI ChatGPT Agent 能控制PC执行日历管理、PPT制作、购物等复杂任务,但仍需注意内存与错判风险,并加强安全措施。
企业应用方面,ServiceNow、Salesforce、SAP 用Agent处理客户支持、邮件草稿、发票流程等,已显著提升效率(如处理复杂案例时间减半),未来正向多Agent系统过渡。
但部分企业仍存在“Agent孤岛”问题,缺乏统一治理与协作框架,影响效益,需要构建中央调度和统一数据布线。
多Agent也走向标准化,Salesforce 与 Google 正在合作开发 A2A 协议,推动Agent间互操作。
总结
未来已到,产品经理也有新任务了,从 “模型跑分” 到 “智能体协同”,产品经理需要及时做出转变,时刻保持面对变化,学习中成长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