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AI产品经理要不要会画架构图?这不都是技术同学的活儿吗?”
我的回答是:一定要会,而且这张图往往决定了你能不能把一个 AI 产品真正做成。
过去一年里,我在接触各种 AI 智能体项目时发现:架构图不是“锦上添花”,它其实是产品的灵魂地图。如果你画得清晰,你就能把技术、业务和风险这三件事串联起来;如果你画不清晰,那很容易做成一个“堆模型的玩具”。
下面,我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业内的案例,聊聊如何绘制一张真正有用的 AI 智能体架构图。
架构图设计的核心逻辑
很多产品经理画图时喜欢“堆积木”:大模型、数据库、工具一个个放上去,最后看起来很炫,但其实没有逻辑。
真正好的架构图,应该像“系统解剖图”,能把业务逻辑、技术能力和数据流动一眼讲明白。
我总结了几个要点:
-
分层清晰:常见的六层结构(业务场景层 → 应用层 → 能力层 → Agent平台层 → 模型层 → 基础设施层)。
-
逻辑闭环:用户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要有对应模块支撑。
-
场景驱动:从业务需求出发,而不是先堆技术。
印象很深的是我看到的一个医疗影像诊断案例。团队一开始直接上图像分类模型,结果误判率高得离谱。后来在架构里加了 RAG 检索模块,让模型参考医学文献,准确率立马提升了几十个点。这个坑其实挺典型:架构图不是画来好看的,而是能不能帮产品踩准场景。
从技术选型到场景适配
去年我参与过一个电商客服Agent项目。
最开始,用户问“退货政策”,Agent就甩一大段文字,用户一脸懵。后来优化了三点:
-
Prompt优化:用 CRISPE 框架,把输出限制成 JSON。
-
Function调用:直接查内部数据库,避免大模型胡说。
-
上下文记忆:记住用户前文,不要来回重复。
结果很明显:用户满意度提升 25%,对话轮次减少 30%。
这让我特别有感触:
-
Prompt 是方向盘,定边界。
-
Function 是发动机,解难题。
-
上下文是导航仪,保持连贯性。
工具推荐
以前我也用 Figma、Draw.io 画架构图,结果是——又慢又乱,还不智能。现在我更推荐两个 AI 工具:
boardmix AI:输入“电商客服智能体架构图”,它能一键生成分层结构,还能自动转 Mermaid 代码。适合快速起草。
n8n:更像“乐高积木”,非常适合编排智能体工作流。比如银行风控系统:用户提交贷款 → 调用征信接口 → 跑信用模型 → 合规校验 → 输出审批结果,全流程通过 n8n 的节点路由搞定,不用写死代码。
这两个工具我现在都常用,一个画图,一个跑流程,效率比传统工具高很多。
实战案例
一个很典型的坑就是只看模型,不看数据闭环。 我见过某电商推荐系统,刚上线点击率掉了 10%。原因很简单:只用了点击数据,忽略了加购和停留时长。后来加上这些行为数据,再配合 AB 测试,CTR 回到基准线,交易额还涨了 18%。
所以我越来越相信:AI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是“模型有多大”,而是“数据闭环有多准”。
避坑指南
-
技术崇拜:别觉得用 GPT-4 就高大上。业务只需要分类模型时,Qwen Turbo 这种便宜又快的反而更合适。
-
套模板:别想着用 ImageNet 这种通用数据集去做医疗影像。结果就是实际效果完全跑偏。做垂直领域,一定要拿到行业真实数据,并请专家标注。
未来趋势
我自己感受到两个变化特别明显:
从产品到智能体: 以前客服机器人只会回答,现在的 Agent 可以查订单、生成流程、跟踪物流,已经变成一个能执行任务的小助手。
从单点到生态: 越来越多企业在做“AI能力平台”,让不同部门(市场、客服、研发)都能直接调用统一的能力。这对产品经理来说,不是画一张图就完了,而是要思考如何搭建可扩展的生态。
总结
画架构图看似是一个“文档活儿”,但在 AI 产品里,它其实是连接技术和业务的桥梁。
我的体会是:
-
不要炫技,架构图越复杂不代表越好;
-
不要偷懒,场景逻辑一定要走通;
-
不要迷信模型,数据闭环才是关键。
如果你也是在做 AI 产品经理,我建议从下一次需求评审开始,就拿一张纸试着把场景画出来。你会发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