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刻我内心是懵圈的。不懂大模型?不会写代码?连LangChain和CrewAI都分不清?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赛道。
直到我遇见了Dify.ai,一切都变了。
现在回头看,我意识到:对于想转型AI产品的人来说,Dify就是那块最关键的垫脚石。
什么是Dify?
一个让非技术人员也能玩转AI的神器!
简单来说,Dify是一款开源的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平台。它最大的价值在于:你不需要写一行代码,就能搭建出生产级的AI应用。
我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:如果说LangChain这类开发库像是给你一堆锤子、钉子的工具箱,那么Dify就是给你一套精装修的脚手架,你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组装就行。
四大核心能力:
推理能力:集成了OpenAI o1、DeepSeek-R1等最新的强化学习模型,问题解决能力超强。
行动能力:不只是聊天,还能执行实际任务,比如操作软件、控制IoT设备。
动态内存:通过优化的RAG机制,让AI能记住上下文,进行长期任务执行。
多模态交互:文本、图像、语音、视频都能处理,交互体验非常自然。
实践心得:
最让我兴奋的是Dify v1.0.0版本推出的插件系统。在此之前,每次要添加新功能都得改核心代码,现在完全是模块化的了。
总结起来有三个优势:
-
即插即用:想要新功能?直接从Dify Marketplace下载插件就行,目前已经有120+个插件了。
-
热插拔设计:系统运行时就能动态添加插件,不用重启,这对产品迭代来说太友好了。
-
多渠道分发:除了官方市场,还支持GitHub社区分享和本地部署,生态很开放。
我最常用的几个插件包括Perplexity搜索、Discord集成、Firecrawl网页抓取,基本覆盖了日常工作需求。
为什么Dify适合产品经理?
过去要做一个AI产品,路径是这样的:
学Python → 看LangChain文档 → 写ReAct逻辑 → 调Prompt → 部署API → 前端联调。

光看流程,就能劝退一半PM。
而Dify给了我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:
-
想清楚:用户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?
-
搭出来:用可视化界面,把LLM、工具和流程串起来。
-
试运行:验证效果是不是符合预期。
-
迭代:改Prompt,加节点,优化体验。
整个过程,不需要写一行代码,却能快速得到一个能跑的AI原型。
这就是产品经理最想要的:快速试错,聚焦价值,让产品逻辑先于技术门槛。
如何用Dify完成第一个AI MVP?

大概可以总结成“三步走”:
第一步:选一个“小而痛”的场景
别一上来就想着做通用智能体平台。
找一个具体、高频、痛点明确的场景,比如:
-
客服问答机器人(用户问 → 知识库查 → 输出答案)
-
自动生成周报(读文档 → 提炼重点 → 输出Markdown)
-
代码解释器(输入脚本 → 输出中文解释)
第二步:用Dify把Agent“搭”出来
在 Dify 里,你会看到:
工作流:拖拽式的流程编排
Prompt编辑器:结构化写提示词
工具集成:支持HTTP请求、代码执行、知识库检索
调试模式:能看到每一步输入输出,像看原型图一样直观
我第一次做的案例是“自动生成Helm Chart”。整个过程就像拼乐高:加HTTP节点 → 接代码 → 用LLM分析 → 生成YAML → 验证 → 自动修复。
第三步:拿结果说话
当你把AI原型跑通,不管结果多简单,你的身份就从“想做AI的人”,变成了“已经做出AI产品的人”。
你可以:
给老板演示:“这是我们的AI MVP”
写进简历:“主导AI Agent设计,提升效率50%”
在团队中建立影响力:“这个需求,可以交给AI”
Dify不能做什么?
作为一个产品经理,我也要客观地分析Dify的局限性:
-
不适合深度定制:如果你需要训练专门的模型,Dify帮不上忙
-
实时性有限:对延迟要求极高的场景还是得用专门的解决方案
-
复杂架构支持不足:多Agent协作的复杂场景还是有门槛
但这些都不影响它成为AI产品入门的最佳选择。
我的总结
很多PM朋友总想着"等我学完所有AI技术再开始",但我想说:技术永远学不完,机会只留给已经开始行动的人。
Dify的最大价值不是让你成为技术专家,而是让你:理解AI产品的核心逻辑,掌握Prompt工程、流程编排等关键技能,积累第一个AI项目的实战经验
这些才是转型路上最关键的"第一步"。
转型不是要你成为工程师,而是要你成为一个会用AI工具解决问题的产品经理。
如果你也在犹豫要不要入坑AI产品,我的建议很简单:别想太多,先打开试试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