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emini Enterprise。
一句话总结我的感受:这不只是AI工具,而是一个“超级智能体操作系统”。
我知道,这几年我们都在玩各种「工作流自动化」:像 n8n、Coze、Dify,都是在帮我们把任务可视化地串起来。
但用过的人都懂——要自己搭节点、写逻辑、调接口、调错,还得花不少时间。
说白了,现在这些工具更像是智能体1.0时代的“装配车间”,你得亲自去拼装。
而这次 Google 推出的 Gemini Enterprise,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:我们正在正式跨入「智能体2.0时代」。
从搭工作流到AI打包工作流
过去我们要自己设计每个节点,而在 Gemini Enterprise 里,这些都被“智能体”打包了。
你只要告诉它目标,比如“帮我策划一个新品营销活动”,它就会自己完成一整套流程:
-
调用公司数据库获取产品信息;
-
用 Gemini 模型生成营销方案和视觉素材;
-
自动生成社交媒体文案;
-
最后输出完整的演示稿,供团队审核。
这就是发布会现场演示的一幕,一个营销经理几分钟内搞定了过去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活动策划。
一句话:输入需求,AI打通Google全家桶 + 第三方工具,全程自动跑。
打通数据孤岛,让AI更懂你的业务
在很多公司,数据都被“锁”在不同系统里:
文档在 Google Drive,销售在 Salesforce,采购在 SAP,沟通在 Slack。
Gemini Enterprise 的核心能力之一,就是把这些系统全打通。
这样AI不再是“万能但瞎”的助手,而是“聪明又懂你”的员工。
它能基于上下文自动理解当前项目状态、调取历史记录、提取关键信息。
比如,在开会时,它能直接帮你调出相关讨论、文档和数据,让决策更快。
一站式全栈平台
我看了一下官方介绍,Gemini Enterprise 本身是一个「六层全栈平台」:
大脑层:搭载最新的 Gemini 2.5 Pro,多模态理解文本、图片、视频。
工作台层:无代码构建智能体,业务人员也能直接创建自动化任务。
特遣队层:内置专业Agent(研究、数据分析、编码助手等)。
上下文层:整合所有企业数据源(Workspace、Microsoft 365、SAP 等)。
安全治理层:集中权限管理 + 数据合规检测。
合作伙伴生态:整合 Box、ServiceNow、Workday 等第三方工具。
整个架构给我的感觉是:这不是一个单独的AI,而是一整套「AI版企业操作系统」。
对比微软和OpenAI
从架构上看,Google 在这次明显做了一个“降维打击”:
全栈闭环:
从芯片(TPU)、模型(Gemini)、到产品(Workspace),全是自家生态。
技术链条完整,更新迭代的速度自然快。
自动化能力更强:
“对话即工作流”,不用再切系统。
一次聊天搞定市场分析、库存预警、采购审批、素材生成。
生态更开放:
Google 还提出了 A2A(Agent-to-Agent)开放协议,
让不同公司的智能体未来也能安全协作、甚至交易。
微软和OpenAI目前的Agent体系更像是封闭的“园区”,
而Google这波,是在建一个“智能体互联网”。
定价策略
Gemini Enterprise 采用分层订阅模式:
-
商业版:21 美元/用户/月
-
企业版:30 美元/用户/月
价格和 Microsoft Copilot 差不多,但胜在两点:
调用成本更低:Gemini Flash Lite 的调用成本是 GPT-4o 的 1/100。
迁移和培训免费:老用户可无缝升级,Google 还提供智能体构建课程。
从企业视角看,这定价非常聪明:成本压低、学习门槛下降。
总结
看到这次发布,我脑子里反复冒出一个想法.我们这些还在手动搭 n8n、Coze、Dify 的人,
其实就是在体验智能体1.0的过渡阶段。
真正的智能体时代,不该让人去“搭工作流”,而是让AI自己去“打包工作流”。
人类只需要提供思路、判断、创意。
Google 和 OpenAI 都在往这个方向走,把AI从“工具”变成“员工”,从执行者变成“同事”。
这,也许就是 Agent 2.0 时代 的真正起点。接下来,我相信国内的大厂:腾讯、阿里、美团也一定会跟进这一波“超级智能体”竞赛。
过去我们在教AI“怎么做”,而现在,它开始自己去“帮我们完成”。
这,才是我理解的智能体2.0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