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从2025年全面拥抱AI以来,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,游戏规则正在改变。AI 的浪潮席卷而来,很多人在讨论它会不会取代我们的工作。但我看到的,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——一个我们能将精力从繁琐的“实现路径”中解放出来,回归到“创造价值”本身的新时代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正在发生的核心转变。
从“写代码”到“提需求”
想象一下过去我们开发一款 App 的流程:
-
我(PM): 梳理用户场景,输出几十页的 PRD 和原型图。
-
团队: 设计、开发、测试团队轮番上阵,将文档翻译成UI稿、代码、测试用例。
-
结果: 耗时数周甚至数月,产品才能上线。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理解偏差,都可能导致返工。
这个模式的核心是“指令式”的,我们需要用机器能听懂的精确语言(代码)一步步告诉它该做什么。
现在,AI 编程正在开启一种“意图式”的全新范式。你不再是那个拿着施工图纸的监工,而是那个描述最终愿景的设计师。
你只需要对你的 AI 开发伙伴说:
“我需要一个用户管理模块,包含注册、登录功能,支持邮箱和手机号两种方式,并且登录后要能看到用户的个人资料页。”
AI 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和全栈工程师,自动完成需求拆解、数据库设计、API 编写和前端页面生成。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,它本质上是抹平了“想法”和“实现”之间的技术鸿沟。
超级个体的背后是“AI”
要实现这种“意图式”的开发,AI 必须具备三大核心能力,这正是我作为产品经理最关注的技术基石:
-
深度理解力(NLU): 它必须能听懂人话,不仅是字面意思,还要能理解我们 PRD 里那些隐藏的上下文和言外之意。这就像一个能秒懂你心思的资深搭档。
-
结构化拆解能力: 它要能像一个项目经理或技术总监,把“做一个电商App”这种宏大目标,自动拆解成“用户系统”、“商品系统”、“订单系统”、“支付接口”等一系列可执行的任务,并理清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。
-
任务编排与执行能力: 光会规划还不够,它必须能像一个高效的开发团队,调动不同的“AI专家”(比如AI UI设计师、AI后端工程师)协同工作,最终把产品完整地构建出来。
在这种模式下,一个产品经理 + AI,就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敏捷团队。 我们可以快速验证一个 MVP (Minimum Viable Product),用最低成本测试市场反应,然后快速迭代。这极大地降低了创新的门槛,也让我们的试错成本变得前所未有的低。
AI 不是取代你,而是解放你
每当颠覆性技术出现,总会伴随着“岗位消失”的焦虑。但从我的经验来看,技术的发展更多是价值的转移。
-
对于产品经理/设计师: 我们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绘制每一个像素、撰写每一条交互说明。AI 接管了这些繁琐的“How”,我们可以将 100% 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“What”和“Why”上——更深入地理解用户、洞察市场机会、设计商业模式、打磨核心体验。我们的角色,从“项目经理”向“价值发现者”和“产品CEO”演进。
-
对于开发者: 他们同样从重复性的基础编码工作中解放出来。他们的价值将体现在更复杂的系统架构设计、核心算法的优化、AI 无法处理的疑难杂症,以及作为“AI监督者”,确保AI生成的代码质量、安全性和可维护性。顶尖的工程能力将变得更加稀缺和重要。
AI 正在成为我们每个人的“能力放大器”,它让我们站得更高,看得更远。
写在最后
当然,我们必须务实地承认,今天的 AI 编程离完美还有距离。它在处理长上下文、理解复杂模糊的需求以及进行创造性设计上仍有诸多挑战。这正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价值所在。
但我坚信,未来的产品开发,其核心界面将不再是复杂的 IDE 或设计软件,而是一个对话框。在这个对话框里,我们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想法,AI则负责将其变为现实。
作为产品人,我们不必为写不出代码而焦虑,也不必为画不好原型而气馁。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,永远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、对问题的精准定义和对未来的无限想象。
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,你的下一个伟大产品,或许只始于一句清晰的对话。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个变化,用好 AI 这个强大的伙伴,去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