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体验新一批生图模型时,Nano Banana 2.0 给了我一次比较明显的“代差感”。这不是那种夸张的“颠覆式”升级,而是一种更务实的、能在日常需求里直接感受到的提升——尤其是我把同一张图丢给它做多风格生成时,完成度几乎没有可见瑕疵,中文文字清晰到不用反复修。
两个月前我还在用它的 1.0 版本。没想到 2.0 更新得这么快,而且已经能稳定输出我预期中的“目标级别”:描述什么,就能比较直接地给到对应的视觉结果。这种稳定度在我过往的使用体验里并不多见。
下面从几个维度,把它的特点拆开讲讲,也顺便整理一下目前能使用的所有入口,方便想试的人直接上手。
一、Nano Banana 2.0 有哪些实质性的提升?
结合体验,我把 2.0 的能力总结成四个相对清晰的方向。

1. 控制能力提升(光照、相机、色彩、焦点可精调)
在 2.0 里可以直接调节:
-
光照方向与亮度
-
相机参数(焦距、景深)
-
色彩风格
-
物体焦点位置
支持 2K、4K 输出,对产品、人物、场景类需求比较友好。
同时还增加了 局部编辑能力,例如:
-
将背景光换成散景
-
局部替换材质
-
调整结构光
如果你有广告图、电商图的小修需求,会比 1.0 更省时间。
2. 合成质量更高(人脸一致性提升明显)
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最直观的感受。
官方给出的参数是:
-
一张图内最多保持 5 张人脸一致性
-
支持融合 6 张高清照片 与 14 个普通输入
实测下来,多人合照或“产品 + 场景 + 文案”组合类任务的可靠性确实提升了不少,在我常用的几个场景里(多素材合成、品牌图模版化生成)失败率降低得很明显。
3. 文本生成终于“可用”了(中文清晰度明显提升)
这一点对做内容的用户非常关键。
-
中文段落
-
标语
-
字体风格
-
标准中文排版
这些以前在生图模型里经常会出问题,但 2.0 的中文清晰度,基本可以满足“成品可用”的需求。
目前我测试海报类、封面类、卡片类,整体文本可读性稳定,不再需要额外修字。
4. 基于 Gemini 3 Pro 的知识能力(可接实时数据)
2.0 的底座换成了 Gemini 3 Pro,带来两个变化:
-
知识库规模大,生成内容在结构与细节上更规范
-
可开启 Google 搜索,接入实时网络数据
如果是:
-
产品合成
-
科技/教育类示意图
-
信息图
-
图文内容自动化
这些场景会明显受益,因为模型对概念的理解能力更稳了。
二、Nano Banana 2.0 所有可用入口(截至目前)
这是最重要的部分,我整理成一个一目了然的列表:
| 平台入口 | 免费情况 | 使用说明 / 我的建议 |
|---|---|---|
| ① aistudio.google.com | 免费、无限制 | 最推荐使用,稳定、无配额压力 |
| ② Gemini App(Pro) | Pro 用户无限制 | 移动端方便,但需订阅 |
| ③ lovart.ai | 可体验 | 页面清晰,适合快速试图 |
| ④ zenmux.ai | 可体验 | 支持部分设置,需要登录 |
| ⑤ tapnow.ai | 可体验 | 偏工具站,适合快速产出 |
| ⑥ imarena.ai | 可体验 | 免费额度较多,加载速度合理 |
| ⑦ ainanobanana.io | 免费体验多次 | 官方体验入口,模型稳定性好 |
如果你只想找一个入口直接开用:去 aistudio 就行。
体验完整、不限量、速度快,是当前最方便的入口。
结语
从产品经理视角看,Nano Banana 2.0 已经进入“稳定可用”的阶段,不是过去那种只能感受“惊喜”的版本,而是可以直接融入内容工作流。
如果你只想快速体验模型效果,不想注册、不想配额限制,那:
→ aistudio 是最简单的入口
→ 其他入口作为备用补充
后续如果有新的入口更新,我会继续把这份列表补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