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起因:OpenAI的收购计划
早在五月份,OpenAI 传出要以 30 亿美元收购 AI 编程工具公司 Windsurf。如果这交易成了,那绝对是 OpenAI 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笔投资。
当时大家也能看出来,OpenAI 是真想把 Windsurf 全盘收进来,一口气补齐 Agentic Coding 这块短板。
但收购协议设有个“排他性条款”——就是谈判期间 Windsurf 不许和别家勾兑。但这条款一到期,Google 就果断杀了进来,关键是它走的不是传统收购路线。
然而,前天(7月11日)的消息彻底打破了这个美梦。这桩交易黄了,而且黄得还挺戏剧性。

事情的转折点在于收购协议里的一个排他性条款。说白了,就是在一定期限内,Windsurf不能跟别家谈合作。但是条款一到期,Windsurf立马就自由了,想跟谁合作就跟谁合作。这时候,Google出手了,而且手法相当高明。
Google的"三步走"策略
作为一个产品经理,我特别欣赏Google这次的操作,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商业策略。他们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全盘收购,而是采用了一套更精妙的"三步走"策略:
第一步:直接挖人 Google把Windsurf的CEO Varun Mohan、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,还有一批核心技术大牛统统挖到了Google DeepMind。这招真的是釜底抽薪,人才是AI公司的核心资产,人走了,技术和经验也就跟着走了。
第二步:买技术许可 花钱拿到了Windsurf部分技术的使用权。这样既能快速获得技术成果,又避免了收购后的整合风险。从产品角度来看,这种做法效率更高。
第三步:保持距离 让Windsurf公司继续独立存在,不完全吞并。这样既能保持技术团队的创新活力,又不用承担整合的复杂性。
最妙的是,Google只花了24亿美元,比OpenAI的出价还便宜6个亿!这种性价比,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Google的商业智慧。

为什么Windsurf选择了Google?
从我的观察来看,Windsurf选择Google而不是OpenAI,主要有几个关键原因:
技术环境更纯粹 Google DeepMind就是专门做AI研究的,团队可以专心搞他们的Agentic Coding技术,不用被太多商业化的事情分心。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,我深知纯粹的技术环境对于创新的重要性。
不用被"绑架" 加入Google后,技术不会完全锁死在一个生态里,公司还能继续做自己的事。这种灵活性对于技术团队来说非常重要,既能享受大公司的资源支持,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。
选择权更多 相比被OpenAI完全收购,现在这个安排让他们进可攻退可守。如果合作效果好,将来可以进一步深化;如果不合适,也能相对容易地调整方向。

三家得失账本
从这次博弈的结果来看,各家的得失其实挺明显的:
OpenAI这次确实有点尴尬。 原本想通过收购Windsurf来抢占AI编程工具的高地,现在不仅交易泡汤,还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把人才和技术都拿走了。这对于一直以来在AI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OpenAI来说,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。
Google这步棋下得漂亮。 用更少的钱拿到了关键人才,技术还能为自家的Gemini项目服务,同时避免了收购后的整合麻烦。这种"四两拨千斤"的操作,真的值得其他公司学习。
Windsurf算是赢家。 团队核心成员能在Google的平台上继续发展,公司本身还保持独立,确实比被完全收购要灵活得多。这种安排既能获得大公司的资源支持,又能保持创业公司的活力。
背后的行业趋势
作为一个长期关注AI产品发展的从业者,我觉得这个事件反映了AI行业的几个重要变化:
AI编程工具成了香饽饽 看看GitHub Copilot、Cursor这些产品有多火就知道了。我自己也在用这些工具,确实能大幅提升开发效率。各大公司都在抢这块蛋糕,因为这是AI落地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景。
人才比资本更重要 有时候直接挖到核心团队,比花大价钱收购整个公司效果更好。在AI这个技术密集型行业,拥有顶级人才就等于拥有了技术优势。
竞争策略在升级 不一定要完全收购,"挖角+合作"的组合拳可能更有效。这种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,可能会成为未来AI行业并购的新趋势。
我的思考
作为一个每天都在体验各种AI产品的产品经理,我觉得这场较量会对AI编程工具市场产生深远影响。首先,它会加速整个行业的人才流动,各大公司为了技术优势,还会继续在这个赛道上厮杀。其次,它也会推动更多创新的合作模式出现,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收购方式。
说到底,在AI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,拥有顶级人才就等于拥有了未来。Google这次的操作,很可能会成为其他公司学习的模板。对于我们这些AI产品的使用者来说,这种竞争最终会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,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。
这场人才争夺战才刚刚开始,接下来的发展会如何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作为一个AI产品的深度用户和观察者,我会继续关注这个领域的动态,和大家分享更多有趣的见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