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站有 UP @彭弘Red复刻了影视飓风的同款看板模板,整理分享给大家:
看板模板:https://dilrhwp71d4.feishu.cn/base/CQUnbKsGEal3exsXOuecDNdCnMb

传统意义上,我们总把表格定位为"数据记录工具",但飞书多维表格正在颠覆这个认知。它不再是"高级版Excel",而是一个真正的无代码系统搭建平台。
今天就来聊聊表格工具的进化:为什么飞书多维表格不只是「高级Excel」!
表格工具的进化
从产品设计角度看,飞书多维表格实现了三个关键维度的突破:
1. 零代码系统搭建:
我用它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库存管理系统,整个过程让我重新思考了"系统开发"的定义。传统方式需要需求分析、原型设计、开发测试等完整流程,而现在一个人就能在几小时内完成。
这种能力的核心在于数据关系的可视化处理。通过关联字段,我们能轻松建立"货品信息-入库记录-出库记录"之间的数据联动,库存数量自动计算,无需编写任何公式。
实现的功能:
货品库存台账表:管理基础信息和库存状态

入库管理表:记录所有入库操作明细

出库管理表:记录所有出库操作明细

三张表通过关联字段形成完整的业务闭环,数据流转完全自动化。
2. 智能化数据处理:
集成 AI 能力。它不仅仅是数据分析,而是让表格具备了AI 处理能力。
比如使用AI列功能:AI自动读取某一列的内容,把分析总结后的结果放到 AI 列中,这不仅仅是提效,更是工作模式的改变。

更有趣的是,它还支持AI修图功能,甚至能批量生成图片,集成当下最火的nano banana(AI修图)。
3. 实时协作与自动化:
从产品体验角度,Excel最大的问题是协作断层和自动化缺失。
飞书多维表格通过以下方式解决:
实时协同编辑:多人同时操作不冲突,版本管理自动化
权限精细控制:不同角色看到不同视图,数据安全有保障
自动化规则:库存低于警戒线自动发送飞书消息提醒
重新定义表格工具
作为产品经理,我发现飞书多维表格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功能本身,而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工具与系统的边界。
传统逻辑:工具→系统→平台 新的逻辑:智能表格直接承载系统功能

这种变化背后的产品哲学是: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,让简单的事情变智能。
从BI仪表盘功能可以看出这一点:百万行数据0.7秒处理完成,拖拽生成图表,实时数据同步。这已经具备了企业级数据分析平台的核心能力。

如何使用?

基于我的使用经验,给产品团队几个建议:
从小场景开始:先用个人任务管理或简单的数据收集场景验证
建立标准模板:针对常用业务场景建立标准化模板,降低学习成本
培养数据思维:引导团队从"填表"思维转向"系统搭建"思维
为什么不是 Excel?
很多人会问:这些事 Excel 不能做吗?理论上能,但 Excel 的问题是 缺乏协同和自动化。
-
多人协作时容易版本混乱;
-
自动化能力弱,很多事情得靠公式和宏,门槛高;
-
数据视图单一,想要仪表盘要么拼图表,要么依赖第三方插件。
而飞书多维表格的思路是:让表格变成一个“活的系统”。当库存不足时自动推送提醒,当流程有更新时自动同步,团队不需要在不同文件和群聊之间来回切换。
结语
在过去,表格是记录和计算工具;现在,它正在进化为“人人可用的低代码平台”。飞书多维表格正是一个典型代表。
对于中小团队来说,它的价值不只是便宜好用,而是 把数字化落地的门槛大幅降低。
甚至个人用户,也能通过模板快速搭建记账系统、任务管理、书单管理。
作为一个正在学习 AI 和效率工具的产品经理,我越来越觉得:
-
真正改变生产力的,不是某个“功能”有多强,而是工具 是否让更多人能直接掌控系统的能力。
-
飞书多维表格正在做的,正是把“搭建系统”这件事,从工程师的手里,交还给普通人。
未来几年,类似的“智能表格平台”可能会成为很多小团队的标配,就像当年云文档取代本地 Office 一样。
你怎么看?表格还是表格,还是已经是“新一代低代码平台”?
体验地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