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几年,我一直在关注各种 AI 工具在垂直领域的落地,尤其是那些能真正解决“信息过载”问题的产品。最近体验到一款让我眼前一亮的科研助手——WisPaper,一款由复旦大学团队打造的 AI 学术搜索工具。

在很多科研工作者眼里,搜文献是一项“体力活”:打开 Google Scholar 或 CNKI,输入关键词、筛选、阅读摘要、下载、再筛选……一个下午可能都淹没在标签页中。WisPaper 解决的,正是这一痛点。
搜文献
WisPaper 的核心功能是 AI 学术搜索。它的聪明之处在于——不只是帮你“搜”,而是帮你“搜得准”。

当你输入研究主题或问题时,系统会自动拆解检索意图、优化关键词,并从主流学术数据库(如 Google Scholar)中筛选出最相关的文献,还会标出“Perfect”标签,代表这篇论文与主题 100% 匹配。
这意味着你不再需要手动试错、调整关键词,而是可以一眼锁定高质量成果,节省大量时间。对研究生来说,这可能意味着从焦头烂额的文献海洋中解放出来,对科研效率是质的提升。

更妙的是,WisPaper 还支持本地知识库构建与分享。找到有价值的论文后,可以一键收藏、分享给导师或小组成员,形成团队内部的“学术资料中心”,真正实现协作式科研。
AI 订阅源
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功能是 AI 订阅源。

以往要想跟进最新论文,得自己去刷 ArXiv、PubMed 或 Twitter/X 上的研究圈。WisPaper 则把这些渠道整合了进来。你只需选择研究方向,它就会每天自动推送领域最新论文,还能根据兴趣个性化推荐。
就像有个懂你研究方向的“科研助理”,每天帮你把最关键的内容送上门。
对于做综述或跟踪技术前沿的人来说,这种自动化订阅的体验非常贴心。
AI 科研工具
体验 WisPaper 的过程中,我越来越感受到:AI 在科研领域的价值,不是替代研究者,而是让研究者更专注于思考本身。
过去我们耗费时间在信息检索、资料整理、翻译理解这些“低智重复劳动”上;而像 WisPaper 这样的工具,则帮助我们把精力重新放回“分析、思考、创新”上。
从“搜文献”到“读懂文献”,AI 的介入不仅是效率提升,更是科研工作方式的转变。
结语
复旦团队的 WisPaper 还在免费试用阶段,但从功能设计和体验来看,它已经抓住了科研人的真正痛点。在 AI 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,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往往不是“炫技”,而是像 WisPaper 这样——用智能,去解决人类最繁琐却最关键的问题。
也许未来的科研,不再是“一个人和成百上千篇论文的战斗”,而是“一个研究者和一位懂学术的 AI 助手的合作”。
WisPaper 官网:https://www.wispaper.ai/